close

朋友C:「我一直以為你是浪子。」



朋友D:「你的脾氣應該要改一改。」



朋友S:「你有哭喔 挖挖挖。」



朋友P:「羅啟文你會哭喔?」



這幾句話讓我開始想,究竟別人眼中的我是什麼樣子的?



被別人說是「浪子」,雖然有點意外,但是好像又不是那麼的意外。長久以來在人們面前表現的,是一個誇張的羅啟文、是一個蠻好笑的羅啟文、是一個瘋癲的羅啟文、是一個不拘小節的羅啟文、是個人還不錯的羅啟文。但是實際上這些是真的我嗎?其實我一直都對這個保持一個懷疑的態度,總覺得自己有雙重性格,人前的我總是大聲的說話大聲的笑,或許把自己塑造成一種狂放不羈的形象;但是離開人群以後,又覺得自己是個有重度憂鬱症的患者,會因為腦海裡面想了太多事情而半夜失眠。



大學四年當中,大概很少人知道我有掉過眼淚。也許一般人都認為,我是一個樂天派,對任何事情都抱持樂觀的態度。事實上,我也一直希望我自己是一個樂天派,可以神經大條到不去想任何事情,但是我又好像是一個極度悲觀主義者,也不禁讓我想到國中時候,忘了哪個老師對我說:「你好像個悲劇英雄。」



而在人前這些表現是為了什麼呢?我在想,會不會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好像是一個防禦性很強的人,所以我害怕一開始就對我太過熱情的人,遇到陌生的人,我會立即為自己築起一道防護罩,等我觀察好這個人之後,才逐漸將這層防護罩拿開。



有人說,一個人表現出來的,也許是跟真正的他完全相反,所以自大的人其實是種自卑的心理。那我呢?這是一種正常的雙重性格,還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昨天,看《我的父,親》這部片時,我的鼻頭有點酸,眼淚已經含在眼眶裡,但是最後我卻沒讓眼淚流下來。其實我很願意去享受哭的感覺,但是我為什麼要忍住呢?是怕讓別人看到嗎?這倒也還好,或許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可能也因為如此,這段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Touch到我的心靈」:





「我扮演小丑讓我的朋友開心,但到了晚上,我一個人孤單的像一隻老鼠,夜晚一個人獨自爬回他的洞裡,這個小丑快要被寂寞淹死了,他打開所有會講話的機器──電視、電腦、收音機,他只想聽真的人的聲音。結果在他的答錄機上聽到了誰的留言?他媽、他媽、還是他媽的!!」《ART》



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害怕孤單、渴望目光、不斷在找尋自己的舞台、把每一次的出現都當作是登台,扮演好每一次的角色,別人看到的真的是我嗎?還是只是「羅啟文」這個角色?我想,答案應該是後者。



越來越覺得,喜劇演員的心裡,一定是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和想法。而我,也似乎就站在這樣的舞台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rDa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