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世倫
將在台灣院線放映的美國紀錄片《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裡,導演Morgan Spurloc
k有感於麥當勞在美國飲食文化的重要性,想要以「身」試「麥」,連續三十天,三餐只吃
麥當勞提供的食物。這,可能是很多台灣速食兒童的夢想,然而,Morgan Spurlock卻經歷
了一場夢魘。
Morgan Spurlock在進行這項實驗前,先請醫生診斷見證,證明自己體魄勇健。然而實驗下
來,只見其體重暴增、膝蓋酸痛、精神頹散、疲倦易累,連女友都大嘆他性能力急速萎縮
。原本身壯如牛,如今稍一勞動,便氣喘如牛,三位醫療專家勸他趕快停止,否則可能喪
命,起頭立意良好的紀錄片,最後卻急轉直下變成一部恐怖片。
除了提出麥當勞對身體的危害外,在台灣觀看《麥胖報告》一片,觀眾或許還會有些特別
的體會。1984年,台灣第一家麥當勞在北市長安東路開張,立刻創下該企業單店業績的世
界紀錄,一時成為中南部民眾北上旅遊的必看景點,搭配上台灣崇洋媚外的民風,使得至
麥當勞打工,成為一件光榮、神氣、值得炫耀的職業,二十年來,麥當勞成功地在台灣塑
造出健康、清新、親切、高檔的形象,大多開在熱鬧流行的場所,並被視! 為是一門「好
」的飲食選擇。
然而觀看《麥胖報告》,你會發現這間跨國飲食企業在其母國(以及大部分的歐美國家)
,普遍被視為是粗糙、庸俗、不入流、僅能填肚子的垃圾食物,分店大多開在公路休息站
或郊區大賣場旁,讓人草率解決一餐,再匆忙上路。
明明相同食物,當進入國外新市場,便採行不同的行銷策略與品牌定位,於是在台灣,所
有粗鄙的卻變高檔了,飽受質疑的卻被歡喜接受了。在台灣觀看《麥胖報告》,由於具有
文化差異,觀眾也就大有掀開速食產業光鮮外表,窺看其內在如何不堪的異類快感。
麥當勞代表的速食文化,除了有損個人健康,背後所代表的標準化、規格化、及全球化霸
權,瘋狂席捲各國市場,侵蝕各地原有產業,早已成為反全球化人士的抗議焦點。《麥胖
報告》雖然並未直接處理這個議題,但目睹麥當勞如何在其母國鯨吞蠶食,宰制美國飲食
文化,甚至以其健康無害的假象,配合商業力的運作,威脅到孩童學校午餐的飲食內容,
傷害國民健康,此情此景,對比台灣家長與孩童對麥當勞幾乎毫無保留的喜愛,怎能讓人
不緊張冒汗,憂慮萬分。
就拍攝形式來說,這類題材辛辣,低成本、高機動性、導演自兼主角,以大量介入式的,
社運參與者? 漸蒆鶨褔寣B並搭配大量戲劇、動畫、乃至MTV影像技巧的「紀錄片」,近年
來在美國逐漸流行起來。包括《麥胖報告》,或者正港「麥胖」麥可摩爾的《科倫拜校園
事件》及《九一一事件簿》,都屬此例。這種新型態的紀錄片,由於笑罵挖苦夠酸,劇情
張力夠強,並遊走於紀實/虛構的邊緣,具有非常強的情緒渲染力,儼然已成為一種新的
紀錄片美學風格典範。
面對這類新型態的紀錄片典範,我們究竟要如何判斷作品夠不夠好呢?倘若欣賞《麥胖報
告》或麥可摩爾的片子,會不會終究其實,我們喜歡的只是他們採取的政治立場罷了?如
何又能在認同他們批判立場的同時,辨明出裡面可能有的問題與不足之處?畢竟「評論」
一事,不該只是選邊站,搖旗吶喊便能了事,但此一問題,以本文篇幅無法處理,或許在
討論麥可摩爾的《九一一事件簿》時,可以談的更清楚些。
嚴格來說,《麥胖報告》一片的問題不少,由於僅由個人經驗/實驗著手,缺乏廣泛的佐
證支撐,加上焦點不夠清晰,視野不夠寬闊(幾乎沒處理全球化及基因作物等議題),作
為一部探討速食文化的紀錄片,說服力也就略嫌不足。
不過在這麥當勞幾乎被毫無保留的熱愛並消費的國度裡,此一質疑並批判速? 馱憭壯@,
對台灣觀眾依舊具有積極的「開眼」之效,而能看到一部反麥當勞電影大張旗鼓上院線,
那麼麥當勞與全球化的霸權,或許也不見得是鐵板一塊,牢不可破的吧。
一切,就從做一個耳聰目明的消費者開始。
相關網站:
《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官方網頁
http://www.supersizeme.com/
衛報週評:麥當勞敗給《Super Size Me》
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PotsWorld/2004/06/30/316_2potsw/inde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