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年夜晚上在Pehsun跟林hi的討論中聽到這本書,在pehsun的推薦之下看完了。



本來以為是本驚心動魄又討論到大時代的推理小說,但是看完才發現一開始那個意外的死亡目的根本不是調查死因,而是帶出整個北關報社的重重內幕。



小小的一個地方報,突然間遭逢到世界上最大的一起墜機事件發生在縣內,當世人的皆報以同情、憐憫之時,記者卻只想著如何操作這起新聞來提高銷售量、利用這則新聞的報導成為和贊助廠商斡旋的最佳利器。尤有甚者,竭盡所能的試圖進入這個史上最大空難現場,以便成為往後記者生涯最值得炫燿的勳章。



看完之後,不斷想起從前新聞學上所提到的新聞價值,我想現在無論是電子或是平面,主管應該仍然這四個字來要求記者吧!但是仔細一想,所謂的新聞價值,說穿了不就只是「賣點」而已嗎?在商業媒體為主的現在,與其說大家在「做」新聞,不如說是在「賣」新聞,新聞的「製播流程」,就只是一個產品的「製造過程」,「新聞」根本不是什麼崇高的使命,只是在製造的過程中,思考自己靠報導中的哪一點賣錢、如何利用這一點賣出更多的價值。



節目也是如此,讓我想起之前老闆說的一個小故事。他說,他曾經做過一個節目,收視率爛到不行,電視台都已經打算要停播了,結果呢?剛好某位資深藝人過世,於是他就在當週節目裡面做這位藝人的回顧特集,找一堆人來談論他,結果收視率飆高,節目起死回生。他老實告訴我們,他根本不認識那位藝人,他只是在做「節目」。



這才是媒體的本質吧!「生命」在媒體中不是生命,早已轉化成「賣點」,人們的憐憫同情也從來沒有得到媒體的同理心,媒體只是想著如何把這些憐憫同情變成消費的動力,進而塞滿自己的荷包、辦一場漂亮的慶功宴。然後等著下一則更重大、更有賣點的災難出現,讓這些過氣不值錢的新聞理所當然的被忘記。



所以,在新聞中還需要討論「人命等值」這件事嗎?我想就不必了,邵曉玲出了車禍被大肆報導,還有醫師團進駐(驚!馬上又想到白色巨塔!),我想這是任何一個小市民都沒有的待遇。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rDa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