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英
有道是「人比人,氣死人」,但人又樂於氣死彼此,這之所以排名的事情,不但古已有
之,而且於今尤烈。
古時候的排名,大概就是狀元、舉人、秀才之類,那是針對自願參與科舉的成人,從沒
有聽說私塾裡的一群毛孩之間還有什麼等第;但自從國民教育興起,不但所有的小孩都要義
務地去上學,而且總是要被問道,你這學期(或這次段考)是第幾名?
我在美國遇到第一件奇怪的事,就是所有的學生都要自己取個「別名」交給任課老師,
但不要讓別人知道;做什麼呢?說是為了公佈成績之用。學期末了的時候,教授研究室門外
貼著全班的成績,大家都湧過去「看榜」,卻只能看出某個「別名」下是自己的分數,其它
那些分數就不知道是誰的了。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要玩這個遊戲,問了別人,才知道這就是
「學生隱私權」!
不過這是針對大學生的設計,還可以看出自己在班上的名次;如果是在中小學裡,每個
人都只能接到自己的成績,看不到其它的分數,所以就連自己的名次也無從得知了。
或以為這是西方的文化與我們不同,但其實不然;他們這種尊重隱私或不排名次的做法
,也是在六零年代經過熱烈爭辯,才能真正落實的,所以這也只是文明進步的結果。遺憾的
是,我們的社會雖然日趨民主,但教育體系的思想和意識總是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證據就是,繼早年給每個小孩弄個第幾名的標籤之後,後來更發展出班級排名;美其名
曰因材施教、能力分組,但究其實在,不過就是除了個人排名人外,還要分出群組之間的高
下。更有甚者,這種高下並不是原本應屬常態的班級之間自然競爭的結果,而竟然是以人為
的「分班」或「分組」製造出來的!
然而,事情還不止此。最近台北市教育局一再要求基測公佈組距,嘴巴上的理由是為了
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落點」,以免高分低中(高分落榜是少數人志願填得太少,並非主要訴
求);但令人不解的是,在登記分發的制度之下,只要依序填寫志願,可以填上一百多個,
最後必然會依志願分發到該有的「落點」之上,和以前聯考一模一樣,事前知或不知道落點
,能有什麼差別?奇怪的是,聯考時代並沒有這個問題,為什麼現在就有了呢?
我請教了好幾位力爭公佈的代表人物,幾經詢問「您們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麼」,才終
於明白,經過幾年的「多元入學」,原先一字排開的各校順位已經被打亂了(除前三志願外
),因而許多家長在填志願的時候,頓然失了依據;所以他們一再抱怨的「沒有組距,叫我
們怎麼填志願」,真正的意思是要根據去年的組距和錄取分數,來重建各高中職的排名。
要求學校排名,比起班級排名來,顯然是又更進了一步;只是教育部不肯配合,對於公
佈組距一事一直不肯鬆口。有趣的是,正是在這個爭執不下的當兒,同一個教育部突然公佈
了各大學的排名!更有趣的是,這個排名立即引發了政大的反彈!
這為我們提出了極具啟發性的問題:同樣是「被人家排名」,為什麼北市各高中並不反
對公佈組距?為什麼國中師生不反對能力分班?為什麼各小學生的家長不反對給自己的小孩
定名次?如果一定要排名的話,給大學排名,顯然要比給中小學校或學生排名合理得多,為
什麼從未聽過政大師生對後者有什麼意見?
或曰,教育部「僅以國際期刊論文篇數做評比」不公平;然而,只 用考試成績評比中小
學生或學校,又豈能稱為允當?辜不論國內期刊的學術水準是否值得信賴,政大反對單一
標準至少不是沒有理由;奇怪的是,政大某些教授認定「把每個孩子帶上來」是民粹主義、
「多元取向的教改」是紅衛兵手段,為什麼其它師生卻默不作聲?
這些問題我都沒有答案,只是關於「你第幾名」,我倒還有一個問題;我忽然很想問問
吳淑珍、曾文惠、蔣方良等人(抱歉不知道嚴太太的名字),她們到底算是第幾名的夫人?
這本來是不成問題的,因為她們各有任期,彼此並無競爭;然而最近的媒體上,忽然復活了
一位「永遠的第一夫人」……
據說,這個名號是美國人喊出來的;但我難免要懷疑,是不是因為「永遠第一」這種事
情,在他們的國家早已過時,所以只好往台北送? ---畢竟,台北是全球唯一還在維護「永
遠的第一志願」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