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個九月都沒有任何文章,是時候再寫些東西了。



之前在傳播公司的時候,看到的收視率都只是一個數字,0.2、0.4、 0.5,這些數字在我眼裡只有高低,但對其背後的產生過程其實沒有太大的認識。來到三立之後,除了看到每個禮拜一出來的收視率,拿著線圖對著兩點的重播,分析每分鐘的收視率起伏,慢慢對收視率多一點的感覺。而在製作人的講解之下,我也終於了解,整個收視率調查背後的過程。



收視率調查公司(現在全台灣只有AC Nelson一家獨大)先在北中南各找約1000戶的樣本數,通常是北部較少,中南部較多,然後在這些樣本戶中設置俗稱的黑盒子,這些被設置黑盒子的住戶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交有線電視費。之後,這些樣本戶每次打開他家的電視的時候,就要先輸入年齡性別學歷等惠在收視率調查表上面出現的資料,然後才能開始看電視。如果在看的過程不小心屁股坐到遙控器把電視關掉的話,就要再輸入一次才能看。就這樣,每天的收視率於焉而生。



乍看之下覺得收視率調查是很科學的一件事,可以充分代表台灣觀眾的收視習慣,但是背後卻有一個很大的盲點。



被設置黑盒子的住戶雖然可以免去有線電視費,但是在看電視前都要輸入基本資料,對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家庭來說,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寧可花那筆錢省去每天看電視的麻煩,因此有一大部分有黑盒子的收視戶,家裡都是經濟比較不穩定的中低收入戶,可以藉由設置黑盒子來省下一筆錢。再加上這些中低收入戶的教育程度通常較低(沒有貶意),但是卻又佔了收視戶樣本的一大部分,於是收視率便有一部分是掌握在這些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手中。



除此之外,並非隨機取樣的樣本數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各種年齡、學歷取樣並不是平均分配,而且樣本數不高,以一個收視率0.5的節目來說,只要有一個人轉台就會在收視率的線圖上有很大的波動。但是這張收視率的線圖卻完全主導著廣告主對該節目時段的價值高低,直接影響的就是廣告數字,最後就是影響這個節目的生存與否。



節目收視率未必完全不準確,但是好像也不應該那麼全盤接受,但是現在不但廣告主篤信收視率調查,而且在廣電人倒閉之後,全台灣更只有AC Nelson一家獨大,收視率數字缺乏多家比較,也導致很多節目必須隨著收視率的起伏來決定生存,而不是以節目的優劣以否來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rDa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