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十月十三日到三芝受訓也已經兩個禮拜了,相對於我所知的其他役別,文化服務役的專業訓練時間是比較長的,其中的課程,其實很像是一門大學中的選修課:理論介紹、分組報告…就像是多了六個禮拜的學生生活。而這樣的課程內容,也讓役男慢慢去理解所謂「社區總體營造」、「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以及其精神所在。



在專業訓練之後的分發,是按照成績高低來決定選擇地區的先後,其中除了20%是成功嶺軍事訓練的成績之外,另外的80%,是根據專業訓練的筆記、分組報告以及生活管理來作評分。從到三芝的第一天,所有的役男就不斷被灌輸:「你們要認真上課,要有好成績,才能選到你想去的縣市。」有些同學因為這樣開始擔心,擔心自己選不到自己想要的地區。



但是,當我們上完第一堂課─「社區營造理論」之後,我開始對這種選擇分發地點的機制感到懷疑,究竟這樣的分發機制是不是符合社區營造的基本精神?



在那堂課中,我們瞭解到的是,從事社區營造的過程,是經過各種不同專業的不斷合作,而非任何一個人可以獨力完成的,「團結合作」,成為一個成功社區營造的基礎。



當我們領會了這樣的觀念之後,突然覺得這一切變的有點矛盾,在受訓的一開始,我們60個文化服務役的替代役役男就被丟進一個彼此競爭、要靠成績分數見生死的環境,卻又在第一堂課告訴我們,必須要彼此互相合作,尊重各種不同的專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分發的機制跟所學課程的精神之間,有一種弔詭的矛盾與衝突。



再說,上課是否「認真」、對於社區營造是否理解,在不經由考試的情況之下,該如何經由分組報告、筆記來量化?總成績90分跟89分間的差別,會不會只是在於誰的筆記寫的比較工整?



「文化服務役」這項役別的產生及工作,相信是歷經許多長官的討論所產生,大多數的人也相當肯定這樣的政策以及役男們在各服勤單位的表現。不過,在分發機制的構思上,或許可以有更趨近公平且令人信服的作法,相信如果花更多的心思在這樣一個小小的環節上,文化服務役會是一個更完美的政策。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rDa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