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是一個國民黨黨員。民國五十九年我考上大學,註冊的最後一站叫「生活輔導」
。事先學長們告訴我,「要嘛你要聽他說四十分鐘到二小時,否則就給他們四張照片、
四十塊錢,加入國民黨就沒事了。」註冊那天下午,我到「生活輔導」那站已接近五點,
我初到台北,怕迷路,急著回去親戚家,於是我選擇了加入國民黨。大學七年,曾經當過
小組長,雖然歷經退出聯合國及釣魚台示威遊行的震撼,但是對國民黨並無特殊的情感,
也沒有厭惡
。
當兵時至成功嶺受訓,在萬人集結的廣場上複誦「軍人守則」。當說到「如何而後,可以
保我子孫千萬年福祉。」深受感動,幾次熱淚盈眶。初次體會到團結對國家的重要,而國
民黨對國家的團結與軍力的壯大絕對有正面的作用。可惜的是,後來發生「中壢事件」,
部隊裡不少是中壢來的袍澤,由他們口中發現國民黨中間有不少人正在腐蝕黨,而我卻沒
有任何力量去改變它,因而感到灰心。退伍下來,去醫院上班,依規定黨員資料不可由個
人攜帶,需由部隊寄到新上班的地方。但是資料沒寄去,我寫信回部隊要,仍無下文。加
上外科醫師訓練,忙碌之餘根本沒時間去想這件事了。久而久之,我就成了失聯的黨員。
今年三月二十七日外科醫學會在台大醫學院舉行。外面示威群眾上萬,因為前一天我上「
大話新聞」電視節目訴說槍擊是真的。現在經過李昌鈺博士證實我沒說謊,但是當時的氣
氛,成千上萬人認為我們沒說真話。因此許多朋友勸我不要走仁愛路或中山南路,改走景
福地道,由青島西路去台北捷運站。可是當我走出台大醫院後門看到成千的人群拿著國旗
,臉上也貼著國旗,其中不乏很秀氣的年輕人,有的仍很激動、有的一臉茫然、更多的是
一份疲憊的模樣。不禁讓我想起三十年前,我們退出聯合國的當晚,宿舍一片譁然,根本
無法睡覺。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聚在椰林大道,討論著「明天會如何?」、「能否讀到畢
業?」等等,直到深夜才回寢室,那種無奈的心情歷歷在目。
釣魚台示威的第二天我也很想去,因為當時代聯會主席是醫學系的學長。可是,一來,學
校沒停課;二來,有室友回來說遊行到美國大使館前有人高喊:打倒美帝國主義!我感到
這樣的活動可能不太單純,因此作罷。野百合靜坐時,我也曾在「大中至正」門下為他們
的執著感動,聽他們講演,捐點小錢,聊表心意。高中時存在主義與民族主義打得火熱,
我也身歷其中。大學時「孤影」的一篇「小市民的心聲」也引起很大的回響,當時的我和
許多年輕人一樣,希望能安定過日且對這個社會貢獻一份心力。比較突出的要算我投筆從
戎的學弟,「林毅夫」連長吧,而許多有此傾向,但並不這麼極端的也不在少數!
年輕人的理想與熱忱應該被肯定,而這些在位的「大人」們也應該回想一下:年輕時是否
有過那些的理想與衝動?尤其是三、四、五年級生,不少人應該與我有相同的經歷。我們
都曾經年輕過,我們都對社會國家期待過、失望過、也被栽培過、或者「被騙過」,我們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會比我們好,當我們年老時,他們能提供我們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可
是當我想到這些年輕人被一些「名嘴」騙得團團轉,為這些「名嘴」而激動、吶喊,對社
會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與情緒,心態上或許因此而偏頗,對另一大半的人失去
信任,對社會失掉責任感,將來我們要靠誰呢?想到此不禁讓我心情沉重。
原本要去台北捷運站,因為上述原因,我想陪陪也看看更多的示威者。我從忠孝西路穿過
中山南北路的十字路口,走到新生南路的中興紡織前,已經沒有人群可以陪了,才去坐捷
運。一路上,一面面的國旗、一塊塊的看板、整排的遊覽車,沿路老的、少的、男的、女
的、臉上、手上貼有國旗貼紙,或站或立或與我擦身而過,偶爾幾滴雨珠打在我臉上,我
不知那是雨水還是淚水?我在想:我是否有這個義務,向這些可愛的同胞再次說明槍擊案
是真的,名嘴是騙人的。但是,你們會相信我嗎?如果我不說,幾年後,你們是否會覺得
社會對你們缺乏關懷呢?
國家是靠法律來維持秩序的,政治應受人們駕馭而不是駕馭人。它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
藝術,是用來幫天下蒼生爭取最大福利的社會改革,「法律範圍內的自由才是真自由」這
句話大家都朗朗上口。刑法第一百條廢除以後,這句話還是真理,何以大家都忘了呢?這
些名嘴鼓勵大家上街頭,是為社會爭取長治久安?還是個人的利益呢?當我們退出聯合國
,台美斷交時,國家岌岌可危,這些名嘴及政壇領導者說了什麼?當時他們在那裡呢?他
們可曾如此激動嗎?
要求真相是大家的權利,也是我的期待。我雖然幫總統檢查傷勢、縫合傷口,萬一將來我
發現他騙人,我也會寫信去罵他。但是,親愛的年輕人,一些名嘴與政壇領導者已經利用
槍擊事件欺騙,甚至煽動你們去做一些不理性、損人不利己的事,甚至危害到社會安全、
經濟發展、外國遊客、學者、投資家不敢來、國家聲譽下降,你們是否也該冷靜的想一想
呢?
最近看一些政論節目,自認口才不好實在沒資格談論政治,不過想起林肯說「小老百姓說
的總是比政客說的更接近真理」,因此,大膽地把心聲說出來。
五二○快到了,大家冷靜想一想吧!
(作者李浩銑╱奇美醫學中心副院長)
-----